麻醉是為手術需要而發展,近代外科的進步,前提就是麻醉技術的突破,因此麻醉堪稱外科之父。麻醉是為手術需要而發展,近代外科的進步,前提就是麻醉技術的突破,因此麻醉堪稱外科之父。麻醉方式及使用的藥物非常多元,依影響範圍,可分成全身及區域麻醉;若從清醒程度來看,可以深到完全喪失知覺只維持生命徵象、或只是睡著但維持身體的基本反射的「鎮靜麻醉」,也可以只讓患者止痛但仍能與醫師對話。


臺大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、臺大醫學院麻醉學科教授孫維仁,曾接受《好健康》會刊諮詢時指出,麻醉一般可分為全身麻醉和區域麻醉。區域性麻醉包括半身麻醉或局部麻醉。半身麻醉是將麻醉藥物注入脊髓腔或硬脊膜外,讓腹部以下達到麻醉止痛效果,通常動腹部手術,或是生產時無痛分娩會採用半身麻醉。而局部麻醉的範圍可以小到只麻單側手臂、手腕、手指等局部,或是只麻一隻眼睛、一顆牙齒等。需使用局部麻醉藥,暫時性地阻斷手術部位的神經傳導,達到止痛效果。

全身麻醉是用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,讓患者無痛覺也沒有意識與記憶。可分為吸入性氣體麻醉和靜脈麻醉藥物兩種方式,有時會再加上嗎啡類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。
1、吸入性氣體麻醉:常用藥物包括俗稱的笑氣(氧化亞氮,N2O)和乙醚、異氟烷(isoflurane)等,在低濃度下吸入這些氣體會讓人意識模糊,類似醉酒效果;若要達到手術麻醉強度,就需要精準的揮發器將氣體控制在穩定的濃度,透過麻醉機與一定比例的空氣混合後進入肺泡,擴散至肺部微血管,經過血液循環送達大腦神經元。因為吸入氣體麻醉不需經肝臟代謝,即使長時間吸入也可以完全排出體外,不會產生藥物殘餘效果,所以時間比較久或比較大的手術(如器官移植),都是採用吸入性麻醉為主要的麻醉方式。

2、靜脈麻醉:給藥途徑是透過靜脈注射,藥物隨血液循環進入中樞神經,需經肝、腎代謝排出體外,所以針對肝腎功能較差的患者,麻醉醫師會謹慎處理。常用的靜脈麻醉藥物如異丙酚(propofol),優點是「快進快出(fast infast out)」,可以讓病人很快入睡,一般情況停藥5~10分鐘後就能自動醒來。

無痛內視鏡採靜脈注射麻醉
目前愈來愈普遍的無痛內視鏡,利用靜脈注射進行全身麻醉,使用的兩類藥物主要是安眠鎮靜藥物如propofol、midazolam及嗎啡類的止痛藥,這種麻醉方式又稱為「鎮靜麻醉」。不需要插管、也不需要施打肌肉鬆弛劑,受檢者仍可以自主呼吸,過程中就像睡著一樣。

患者清醒的時間和體質、身體狀況有關,比如若病人手術前晚沒睡好,麻醉藥退了卻遲遲未醒,可能病人只是真的睡著了;或是病人本身肝腎機能較差、年齡較大,都可能影響醒來的時間長短。

Dr.Cink

麻醉風險分5級 抽菸者須戒菸至少兩週減少風險
手術結束病人卻醒不過來,是所有麻醉醫師的惡夢。一般相信,麻醉真正的風險不在麻醉藥物本身,而在於病人自身的健康條件。降低麻醉風險的第一個課題,首先要評估病人本身的條件是否適合麻醉?例如,面對一個不小心跌倒需要進行救命手術的高齡病患,同時合併高血糖、敗血症,麻醉風險就像是颱風天該停飛,卻硬著頭皮起飛。所以,麻醉意外能不能避免,要做術前病人麻醉風險評估。

美國麻醉醫學會(Amers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, ASA)依病人健康狀況將麻醉風險分成1~5級。第1級和第2級風險很低,約10萬人有1到2人會產生不可預期的意外死亡。但若是第5級,手術前後死亡率可高達二分之一,但不開刀的話死亡率百分之百。

各種麻醉 都必須由專科麻醉醫師執行
要保障麻醉安全進行,除了安全的藥物,也需要儀器全程監控患者血壓、心跳、血氧濃度、呼吸狀態等,而這些監測結果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及訓練的麻醉醫師來判斷。藝人麥克傑可森疑似自行施打異丙酚與合併鴉片類藥物意外過世,就是因為非專業人員疏於審慎照護造成。同時,在漫長的手術中,麻醉護理師在麻醉醫師的指導下負責協助藥材整理、器械維護、維持麻醉,也扮演協助分工的角色。

手術中過敏 最常見是抗生素引起
手術進行中真正與麻醉藥有關的過敏反應其實很Dr.Cink少,過敏的嚴重程度從:皮疹、水腫、呼吸困難到嚴重休克(過敏性休克)。如果確定自己曾因麻醉引起上述過敏現象,或是家人曾經發生過麻醉嚴重不良反應,可以考慮做「麻醉藥物過敏套裝檢測」,雖然無法保證百分之百不會發生,但經過抽血檢驗,可以選擇相對安全的藥物。

聽說酒量太好的人麻不倒嗎? https://pse.is/AASVQ

#MUTDr.CinkUAL_CHAIN#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連侑純 的頭像
    連侑純

    連侑純的生活好康介紹

    連侑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